VC欣賞、家人是阻力,極客化、國際化——90後創業生態

VC欣賞、家人是阻力,極客化、國際化——90後創業生態


90後開始登台。
 
季逸超,Peak Ji,1992年北京生人,曾在北大附中讀書時單獨一人做出猛獁瀏覽器。在大學參加的一次活動中,本不想創業的他,沒能抵擋住紅杉資本合夥人周逵“誘惑”,後獲得徐小平和紅杉資本投資,成立了Peak Labs實驗室。有著高知父母的他是典型的“90後技術宅”,從小學就開始研習編程,後來推出的猛獁瀏覽器從設計到美工、開發、測試、運營等工作,全部由他一人獨立完成,他曾坦言管理和銷售不是他的長項,目前Peak Labs也不要求坐班,所有核心成員基本通過郵件交流,公司組織結構相當鬆散。
 
在線英語教學平台在聊網創始人張林軒與聯合創始人徐德塵。張今年20歲,徐德塵不過18歲。張德軒在中國讀書到小學畢業,在加拿大和美國讀書到高中畢業。張在美期間即有簡單的創業經歷,把車位變成廣告位。而徐德塵,初中就做了一個名為“拜占庭”的街舞社,在北京街舞圈內小有名氣,在遺傳了父母的高智商的他看來需要考試來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高中起開始做起了中學校園營銷的生意。不讀國內的大學是他堅定的選擇,“失敗了又能怎樣”是他的對於創業的看法,吃虧“就相當於走路撞到了電線桿,繼續向前走就是了”。
 
高陽,1990年山東爺們,在山東這個高中教育極端恐怖的地方,對於高考和教育失望的他拒絕了复讀,不顧家人反對,在寫了一年科技博客後毅然北上京城,在PE/VC先後從事了編輯和商務工作後發現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目前和3個合夥人在杭州做一個名為Segmentfault的科技極客問答社區。
 
幾天前,虎嗅發表的《這些活躍在互聯網上的90後創業者!》一文已將部分90後創業者歷數了下,但是對他們這個群體及其依託的生態挖掘得併不夠。
 
今天我們來看下。
 
教育生態:商業化、國際化、少年極客
 
 “90後”創業群體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與教育生態的變化密切相關。
 
“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出'技術宅',比如季逸超和我們此前的CTO就是北大附中的同班同學。相比之下我們十一學校這方面就出不了'技術宅',但我們學校比較出校園營銷的人才。”在聊網聯合創始人徐德塵對哪個學校的擅長出什麼特產如數家珍。
 
為什麼“十一”出營銷人才?徐德塵解釋道:如今北京市十一學校已經開始了由“上課”向“跑課”的轉變,即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希望學習的課程,教室也不固定,生態環境類似如今的大學。對於校長李希貴,學生更是敢於直呼“貴爺”。
 
而初中便建立了民間舞會、NGO的徐德塵則更加“放肆”一些,在高中乾脆向學校承包了場地做起教育、留學培訓的校內中介公司。學校非常開明的與還是學生的徐德塵進行了合股分成,徐德塵使用的直接是學校的收費系統。
 
最近十多年來,不接受國內本科教育,早早送小孩出去讀書已非“權貴”階層所特有,一線城市裡很多收入中產的父母也會這麼幹。這部分90後小孩在青春期時,就有了國際視野與交際,出去兩年,英語毫無壓力,趣味愛好性格跟外國小孩有了更多的共同之處,更別說有了一堆國外本地的朋友。
 
在線聊的張林軒在談到在聊的項目怎麼產生時,就談到他這段經歷:
 
我在中國讀書到小學畢業,在加拿大和美國讀書到高中畢業,所以我有中美雙重語言和文化背景;回國後我做過幾個大的英語培訓公司的講師,包括培訓總監的職位,對英語培訓行業有一定的了解;我很喜歡設計產品,之前創辦過兩份報紙和兩家公司,產品都是我自己負責,而互聯網企業是最需要產品構思的行業。
我有很多在美國名校的朋友,而且通過之前在美國成立的一個中美文化交流非盈利性組織,帶領著一支由來自哈佛、斯坦佛這些名牌大學在校生組成的兼職團隊。
其實很容易看出來,把這些條件都結合在一起,我創業的方向就已經出來了:一個在英語培訓行業,著重利用美國名校團隊和資源的互聯網產品。
 
除了高度商業化與國際化的教育環境,時代和學校還給了技術宅們生存的空間。如今已獲紅杉資本和真格基金聯合投資、經常被人定義為“少年極客”的季逸超說,小學時學校就有了機器人隊,中學時身邊更是有成群的編程達人。季逸超在初二就和兩個同樣在編程上有所建樹的同學有過“微軟Windows”的夢想。季逸超實驗室Peak Labs的創始團隊亦是由其與兩個北大附中的同學組成。
 
“還是北京的教育環境好,成群天才程序員在中學出現,這個在我們山東那幾乎不可能,所以在90後創業者中,基本只有北京上海才會涉及互聯網,而其他地區則通常以實業為主,技術門檻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同為90後的Segmentfault聯合創始人高陽談到,他在高考失利後曾經在山東寫過一年多的科技博客,而後北漂在PE. VC成為了一名科技編輯:“2007到08年間我都是在網上在看科技新聞,後來來了北京才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從各種線下活動,到後來的創業主題咖啡廳,那裡所有人都在談移動互聯網,說環境造就人真的一點也不為過。”
 
年齡太小有時不被重視,VC欣賞,家人是創業阻力
 
看似華麗的創業,必然有著背後的苦楚。何況在中國人們總喜歡把人打上年齡的標籤,比如“80後”比如“90後”,一旦標籤成型,人們看到事物後的眼光也同時會有所偏頗,在工作關係中拼年齡、拼資歷的故事層出不窮。
 
“矽穀不會有人Care你多大,一個20歲的CEO帶著一群30多歲的程序員在那裡會是一種常態,但在中國則不同。”高陽感慨的說。
 
對商界長輩,張林軒保持了客氣,但自我意識也盡顯:
 
我懂的肯定沒有各位企業家和投資大牛多,不過我覺得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獨特的機遇和情況,有時最能幫你看清道路的不是已經遙遙領先或者到達終點的人,而是快你幾步的人。
 
張說,“在創業的過程當中,你會接觸各種其他的創業者、成功企業家、投資人,如果你還相對靠譜,他們都會願意跟你做朋友。”
 
此前有VC跟虎嗅交流時表示,他現在對90後創業項目會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與遊戲方面,畢竟90後創業者是最了解新興用戶行動方式與需求的一群人,也相當有想像力。
 
但另一位“90後”創業者說,“投資人非常樂意與你交流,並且給出自己的意見,在其中我們的確學到了很多。可是只要談到投資,他們通常就會搖搖頭,並顯出另外一番態度,對你敬而遠之。”
 
古往今來都喜歡為子女鋪設道路的家長,恐怕同樣成為了“90後”創業路上的攔路虎,高考失利後,高陽被家人要求復讀,主見頗深的他則直接選擇了離開。隨後的赴京之旅更是一場身懷“500元”的背水一戰,回想當前的故事,高陽說“直到半年後回到家,告訴他們我所做的事情,讓他們知道我不是'不務正業',家人才勉強接受我的做發。”徐德塵也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在聊網也有聯合創始人因為家人的壓力而離開的。”
 
張林軒對家庭阻力的想法相當成熟:“如果你在乎你的家人,你要相信,他們為你的付出,對你的要求,其實到最後都是希望你幸福。而關於如何獲得幸福,我認為,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獲得幸福最好的方法之一。喬幫主曾說,如果你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堅決不要妥協。”
 
理性與隨性
 
季逸超的Peak Labs在最近的一場發布會中發布了三款產品猛獁5瀏覽器、多維非編程可視化數據分析工具Jigsaw以及一站式多內容呈現搜索產品Zine。對於這三款產品的佈局,季逸超在採訪中體現出了無比的理智,“猛獁5代表的是我的個性興趣是面對消費者的,Jigsaw是一款企業級的商業分析工具,通過它Lab可以快速變現,而Zine搜索則代表了夢想和未來。而短期內我們也不會開發新的產品了,因為我們要把現有產品做實。”
 
對於為什麼選擇Jigsaw這款企業軟件作為現金流的保障,季逸超分析道,首先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想要向消費者收錢,實在是太難了,但企業軟件的發展通常會比個人應用的發展滯後5-10年,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對於選擇數據分析工具,則是因為目前大數據正當時,而最有錢的電商公司、廣告企業都需要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因此Jigsaw這樣一款專業的傻瓜化軟件必定會有銷路。
 
一款面向需求的企業級產品負責旱澇保收,一款產品負責面向消費者,另一款產品則賭向未來。
 
在聊網的徐德塵同樣在考慮雙軌並行,通過“副業”來反哺“主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目前在聊網的主營業務是通過一對一Skype視頻聊天的方式,讓美國優秀的大學生來為中國學生提供英語培訓服務,平均收費50元/小時,盈利模式,則是在聊網從中抽取10%的佣金。每小時5元的佣金。這收入對於這個光辦公地月租金就高達2萬元的團隊顯然是杯水車薪。為此徐德塵開啟了公司的“Online to Offline"之旅,他正在與一些中學學校協商,讓美國的學校或教育機構通過互聯網向中國的在校班級提供課程,從而形成一對多的模式來創造營收,以提供現金類來支持在聊網的線上開發。他預計一旦與學校可以達成協議,這項“副業”的營收將足以填補目前團隊的開銷,是否能夠談成,他說:“與中學校園的合作本來就是我的強項,都乾了3年了。”
 
儘管對如何獲取收益、建立商業模式有一套看上去有模有樣的想法,但與早年80後初涉企業一樣,90後對管理、處理人與人關係也是很頭大。
 
“如何管理團隊,這個是讓我頭大的事情,後來徐小平老師推薦我們去找一位有經驗的管理者會對我們有幫助。後來我們找來一位'大姐大'成為聯合創始人,幫我們處理包括行政、財務、人力等一切技術之外的工作,這使我可以更專心的投入研發”季逸超談到,但面對未來進入企業軟件市場後,團隊擴大後的管理時,他還是表現出了一些無奈:“這個是我另外一個頭大的事情,目前也的確沒有想好。”
 
由於第一款產品將會面對企業推出,如何將產品銷售初期,季逸超坦誠,這對於技術宅出身他的又是一個頭疼的事情。在銷售、特別是企業銷售這攤深水中,如何把握好通過提成來刺激員工的積極性、如何看待“返點”這些灰色成本、如何避免銷售人員私下陰陽合同大撈油水,都將是年少成名的Peak Ji將會經歷的事情。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做出最好的選擇:逆境時踏實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強,順境時發揮優勢,獲得更多機會。”張林軒說。
在某次會議上,他以以下這段話結束了自己的演講:
 
“如果你真的想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想創業,並且堅信這會是你熱愛的事情,那不要讓別人來主導你的選擇。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多少人自己活得完全明白,雖然大師們留下來人生經驗是寶貴的,有價值的,但是這只應該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終究每個人的路都是要自己走的。”

要得知最新科技消息,請留意派亞普科技創見!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