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創新」的道路上,Google、蘋果與三星都走的什麼路徑

昨天我們談了盛大創新院為何難創新這一話題,下面我們來看看Google、蘋果與三星在「創新」的道路上所採取的不同路徑。

一想到最具創新力的公司時,人們常常會想到那些推出新穎和令人驚嘆的技術型公司,如Google 推出的無人駕駛汽車和未來眼鏡Google Glass就是比推出一款迷你版iPad更有吸引力的創新。

不過在諮詢公司 Booz & Co.發佈的《全球創新1000》及其作者Barry Jaruzelski看來,類似於Google這種打破技術邊界只是三種不同創新模式之一。另外的兩種創新模式是類似於蘋果和三星所採取的路徑。每種創新模式在執行過程中都會遇到自己的困難,都需要一個R&D過程,但是都會產生巨大的潛力。

Booz & Co將這三種創新路徑分別稱為:

  • Need Seekers (需求捕獲型,以蘋果為代表)

這些公司深深理解構建與消費者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它們比採取另外兩種策略的公司更依賴於消費者,而對純粹的研究開發的依賴會較小。因此其創新策略圍繞着比用戶更了解自己而展開,在發現尚未開發的需求后,成為首家推出這類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的公司。這種創新依賴於直接對用戶的觀察,而不是市場研究。是用戶在告訴你他們想要什麼,觀察用戶,看看他們如何與自己的產品或者與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互動,並觀察他們遭遇問題過程中隱藏的機遇。

蘋果並非觸摸屏的發明者,但蘋果從中賺到的錢比其它任何公司都多,因為它專註於人們如何使用觸摸屏這一體驗,並為他們提供比其他產品更好的用戶體驗。

  • Market Readers(市場觀測型,以三星為代表)

這樣的公司面臨著一個不太一樣的戰略挑戰,它們的目標是找到那些能在其商業里獲得成功的想法,並迅速向市場推出更好的產品,它們傾向於更深入的關注其競爭對手推出的產品。

因此一個市場觀測者是典型的快速追隨者,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會忽視自己的用戶,而是對首先在市場推出產品的競爭對手和其他公司極其敏感,觀察哪些產品正獲得青睞,隨後快速推出自己的創新產品。你可以認為這些公司建立了一個巨大的螺旋彈簧,它可以快速彈出並複製一個想法,並且不一定要在工程技術領域取得逆轉,而是觀察創新之處,並且迅速推出自己的版本並獲取自己的市場份額。這植根於情報競爭,是對前沿市場活動研究進行的典型創新。

當然,僅憑糟糕地複製iPhone,三星不可能在三年內從全球最具創新公司排行榜中上升五位。三星打造了極有吸引力的產品,並在合適的時間推出,這也是一種創新,並且自己要把這種戰略做好也非常困難。

比起上一種需求捕獲型策略,這種策略對消費者網絡的依賴會小很多,它們專註於那些付諸實踐的團體以及能產生各種想法的的創新網絡,但比起下面這種技術驅動型策略,它對消費者的依賴又要大許多。

  • Technology Drivers(技術驅動型,以Google為代表)

第三類就是我們所說的技術驅動型,也是傳統的技術推動模式。採用這種策略的公司往往更依賴自己,從內部尋找方法,通過最新的科技為基礎來設計產品。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理解什麼東西是可能的,以及知道如何直接利用自己的研發。用這種方法進軍市場也包括定期獲取外部的想法和技術偵探,但更多的依賴於內部機制。

雖然它沒有完全脫離用戶和市場,但它更傾向於以技術為基礎,看看能創造出什麼技術,以及這些技術能應用於何處。這種模式是我們對傳統的創新所做的定義,但最早向市場推出產品和能否從它賺得最多的錢是不一樣的。

技術驅動的風險在於它們的想法和產品,也就是它可能反映了這種技術勢在必行的高度趨勢性,但是市場和用戶可能對它並不感冒。但是相對於其他兩種模式,技術驅動模式的優勢則在於它對外在世界:客戶、渠道夥伴、供應商的依賴要小很多。

source:BI

Booz & Co.《全球創新1000》全文報告在此查閱

原文網站 / 轉載自: 36 氪

要得知最新科技消息,請留意派亞普科技創見!

Categori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