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McClure:消費級互聯網的機會遠沒有結束

編者按:WSJ的一篇文章談到,今年頭9個月對面向消費者的web和移動公司的VC投資銳減42%。Fred Wilson對此也寫了篇文章,認為消費級互聯網已成熟,且開發和推廣成本在加大。而500 startups的Dave Mcclure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不一樣的觀點:

最近WSJ還有Fred Wilson等人的文章都提到VC投資意向正從消費互聯網轉向企業。如果這是真的,那真是不理智的作法,至少對於創業者、天使投資和小型基金而言都是如此。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可打造出一個能掙錢的,成本低且可規模化的基於軟件的生意。當然,與此同時消費者市場的創新移植到企業也有巨大的潛力。但我們也不要太輕率地為消費級互聯網服務掘墳墓吧。

我在矽谷待了二十年,是10家初創企業的投資人,我看過了兩次從消費級(consumer)到企業(enterprise)往返的投資週期。儘管我同意了解一下現在到底什麼投資潮在走下坡路是挺有用的,但恕我直言,很多VC在從消費級遷到企業時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麼。當然也有少數風投會堅持己見只投資自己了解的領域,不管市場如何。

常言道:如果你自己不知道要去哪,什麼風都能被你當成是順風。(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any road will take you there.)

我的觀點就是針對消費級和小型企業互聯網機會遠遠沒有結束,認為“很難獲得大量用戶”的論調更是錯誤的。現在幾乎都有的互聯網分發渠道都有比過去更多的用戶,不管是搜索,社交網絡,移動端,視頻,本地化,SMS,郵件,即時通訊等等 。而在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更是有高速發展中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市場。

實際上,我很難理解那些認為“消費級互聯網很難突破”的論調。有這麼多從零開始達到上百萬用戶的案例存在—Pinterest,Instagram,Groupon,Zynga—他們都在短短幾年內獲取了大量用戶,且有些得到了數十億的收入。雖然現在Groupon和Zynga開始從高空墜落,但他們還是能成為快速獲取用戶的典例。可能App的分發現在還是有些挑戰,Google和蘋果還在探索怎樣做出一個更好的移動端付費分銷系統。即便如此,我們投資的幾家公司也快速獲得了上百萬用戶,有些是在一年時間內就達到了(如9GAGPicCollageCubie )。

這類討論還忽略了關鍵的一點。以往VC都會投資那種高風險的生意,它們通常需要密集的資本才能運作起來,重點是兩個環節:打造產品和獲取用戶。但是今天,要打造一件產品真是便宜且容易得多,而且獲取用戶的成本也在下降。這就是我為什麼說現在對於互聯網創業者是最好的時機。但在項目早期的時候,資本的作用並沒有行業專家/行業經驗的作用大。沒有運營經驗或互聯網營銷經驗的VC也不會活躍於早期階段的消費級服務的投資。有種“聰明”的作法就是靜候那些融到A輪和B輪的公司,那時他們會需要大量的資本。但是,那些後期階段的投資者也會意識到有很多公司無需融資也能達到收支平衡,它們可依靠自己的現金流過活或是債務融資。這樣,那些大型基金就會錯失掉這類項目了。

最後,還有一個趨勢也會讓那些大型VC逐漸偏離消費級互聯網的投資:那就是變現情況越來越好,VC退出會更快更頻繁。儘管在線支付現在還沒有做到最好,但絕大多數美國和歐盟地區的用戶已經將你在線支付然後東西就送往家門口的作法視為很自然了。而亞洲,拉丁美洲還有中歐等一些地方幾年內也會把這個變成常態。而隨著在線支付和變現手段提升,創業公司這種利用VC的資本來獲取用戶的需求會更淡。而對於大型VC而言,去投資所有那些小的面向消費和小企業服務的初創公司也是不划算的。會有成千上萬小的優秀初創公司,而大型VC不能批量化處理這麼多小的投資。

其他VC要收手就收手吧,這樣競爭就變小,我們(500 startups)可以好好地挖掘更多的價值,可以批量地投資那些數不清的服務,而在後續幾年它們成為主導市場的東西。

 

除非註明,本站文章均為原創或編譯,轉載請註明:文章來自36氪

要得知最新科技消息,請留意派亞普科技創見!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