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業者到CEO


我來告訴你創造一家市值超過10 美金公司背後的秘密:僱用對的人才。–Paul English, CTO, Kayak
 
出來創業到現在已經十三年了。前面的十年,我都是做人家的No.2、No.3、No. 10,直到這次創辦appWorks,才真正自己當了CEO。
 
但到底什麼是CEO?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個人覺得CEO 比較好的比喻是“船長”,因為船長的工作,就是設定目標,然後確定船會持續朝著目標開去。當你還是一艘小船,船上只有一兩個人時,CEO 的工作當然就包括了找到好的目標,然後奮力的劃。接著,如果順利的話,你的水手數量會慢慢的增加,當你有10 個人的時候,CEO 會開始越來越沒有機會划船,因為你得花更多的力氣在找到好船員,並且把他們放在對的位置上。到了30 個人的時候,你基本上不可能划船,並且必須開始建立輪班、品質控管、標準化作業流程等工作。到了120 個人的時候,你已經沒辦法認識每一個水手了,你開始會有幾個大副,你負責領導他們,並且掌舵整條船的方向,確定你們會持續著朝著目標開去。
 
所以隨著船員的數量變多,船長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同樣的,在公司的每個階段,雖然讓公司繼續朝著目標邁進的責任是一樣的,但CEO 需要做的事情卻是很不一樣的,而因此必須擁有的能力也會非常的不同。
 
為了方便稱呼,在appWorks,我們把CEO 分為四個“年級”。10 人以下的創業CEO 是“幼幼班”,10 人以上到30 人是“一年級”,30 人到120 人是“二年級”,而120 人以上則是“三年級”。
 
在很多創業者的想像中,“當CEO”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所以通常他們給自己的計畫,都是有朝一日要找一個強者來當CEO,然後自己專心在產品上面。這個邏輯有一些弔詭的地方,首先,在我們以及許多業界先進的觀察裡面,其實每個CEO 都是從幼幼班開始的。當然天份也有些影響,但如果你去研究好的CEO,你會發現他們往往都是非常用功的學生。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天生就是領導者,而往往是花了1 萬個小時,非常努力的教會自己“如何領導”這件事情。換句話說,除了很少數的例子以外,“當CEO”這件事情,其實是可以學會的。
 
再來,外聘CEO 是一件風險非常高的事情。你有可能像Google 一樣找到Eric Schmidt,跟兩位創辦人一起為公司創造黃金十年。但也有可能像Steve Jobs 一樣找到John Sculley,最後搞的公司烏煙瘴氣,自己還被自己的公司開除,然後還把蘋果帶入了13 年悲慘的歲月。你也有可能像Yahoo 找到Terry Semel,基本上讓公司原地踏步了6 年。
 
也就是說外聘CEO 其實不是一個更好的方案,而它的成功機率也頂多個與創辦人自己學著做CEO 差不多。背後的原因其實很容易解釋,因為外聘CEO 幫公司設定的目標,往往不會與創辦人完全一樣,但當那個事情發生時,就會出現“到底誰是真正的船長”,這樣的爭議。事實上,在我看來,創辦人自己學著當CEO,是比較好的選項,因為這是你的公司,你的寶貝,既然它的成功與否比你自己還重要,那你就應該負起責任,學會如何把CEO 當好。
 
所以,接下來,我會在這個網誌裡面新闢一個“創業CEO”的單元,我希望以一個禮拜一篇文章,開始跟大家一起學習“如何當好創業CEO”這件事情。當然也隨時歡迎大家的回饋,一起討論,一起進步,就請大家期待了。

要得知最新科技消息,請留意派亞普科技創見!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