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手機已經成為一個潮流,最早的時候,阿里曾嘗試推出阿里雲手機並未獲得成功,而小米則無疑是炒熱這個市場的重要推手。其他廠家在渠道乏力的情況下後續的跟進也就並不奇怪了,畢竟,小米的手機實力(產能質量和設計)遠遠不及傳統廠家,只是傳統廠家的互聯網思維,遠遠不及雷軍罷了。
個人覺得,我是這個市場有資格做縱深評論的不多的幾個人,對於小米的套路,可能我和雷軍是最熟悉的兩個人,同時我深度參與了不少廠家的銷售推廣全過程,了解了他們的目的動機方法和效果。同時,自己做了一款特供機,銷量還可以,同時又推了一些手機,雖然合作深度各有不同,但效果總體客觀。與米粉、魅友一些互聯網手機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加上大熊萬能的能力,所以,這篇系列文章,應該會是業內分析最全面深入的一篇,而且可能沒有之一。
互聯網手機到底是什麼?這個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它和傳統手機行業的區別在哪裡,比如他成功的要點在哪裡,宣傳的要點在哪裡,網友的關注在哪裡,宣傳的手法在哪裡,未來發展怎麼樣?太多問題了,所以無法一一作答,只能娓娓道來,逐步展開。
因為你沒有辦法經常去換手機,所以每次在換的時候,都希望能夠一步到位換個自己能承受價格中最好的。而在傳統的渠道中,除了價格和品牌,你是無法感知和判斷手機的好壞的。而互聯網手機可以在網上很清晰的解讀出手機的每個部件的功能來源出身和品牌,這其實和當年筆記本電腦的套路是差不多的。所以做互聯網手機的,並不是只在互聯網宣傳就好了,而是要詳細的分解自己的產品和理念。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實現強需求,就是要減少顧客的不確定性。所以,假如你做不到這一點,基本上也做不成功。基本上阿里雲百度手機盛大手機網易手機等一大堆手機的失敗,都大多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是互聯網公司不錯,但在互聯網宣傳部分,並沒有特別的優勢。
而除了減少不確定性之外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要降低預期,小米就毀在預期過高上了,出現不滿的幾率就很大。至少我做的手機,還沒人回頭來罵我的,因為產品實實在在的宣傳,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和氣的解決一些不可避免的質量問題。你吹的高了,難免摔得重。
很多人討論很多問題都喜歡去談本質,因為似乎說清了本質,再去解釋策略會比較容易理解。當然,一般說來,這個本質都是作者自以為的本質。一般說來,我總會比較接近這個本質。
互聯網歸根到底是個工具,而電商歸根到底是個渠道,確定了這兩個前提,我們基本就可以定下討論互聯網手機的基調了。本質還是利用互聯網工具搭建的銷售渠道。這裡有幾個時代背景的問題要指出來,以說明當前紅火形式的原因。
第一個時代背景,是智能手機的換代潮。如果沒有智能手機的換代,不會有這麼大規模的換代潮,這個換代不僅僅是機器的更迭,還有品牌的更換。不能不說,安卓系統實質上成為了一個改變行業的因素。這有點像當年蘋果機和pc機的競爭,蘋果確實重新發明了手機,但現在安卓的開放給了所有人分一杯羹的機會。這個背景帶來的就是大範圍的換機潮,和新品牌的機會。與之相對的,老牌的諾基亞、摩托羅拉逐漸衰落,尤其是諾基亞。
第二個時代背景,是SNS高度發展帶來的社會化營銷浪潮。在包括新浪、人人等社會化媒體上進行相應的低成本宣傳,製造各種事件進行傳播,是互聯網手機最有特色的地方。如果沒有社會化營銷的平台,那麼這個模式恐怕就沒有這麼強的引爆點,還是傳統電商的老路。
第三個時代背景,是智能手機配件標準化日趨完善,幾乎已經和電腦差不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各種零配件和參數,讓這個市場的硬件部分變的標準化,而標準化,則是大規模競爭的基礎。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很多智能手機的樣子都是類似的,這在主打外觀的功能機時代,恐怕是不太可想象的。
在這三個背景下,加上電商工具的運用和渠道的搭建,我們的互聯網手機終於初具雛形了。
從短期的角度去看,我們需要抓住時代機遇大量的去鋪貨,另一個角度則告訴我們,工業設計可能是消費者最後去區分各種同質化產品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