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做互聯網金融、做P2P(Peer to Peer,指個人與個人間的小額借貸交易,一般需要藉助電子商務專業網絡平台幫助借貸雙方確立借貸關係並完成相關交易手續),但貸幫創始人尹飛認為自己看到的跟同行們不一樣。
最近,紅杉投資向拍拍貸投資了2500萬美元,創業客與風投們對小微金融P2P的關注與期望再次被拉高,尹飛卻在跟虎嗅聊天時,給行業唱起了反調。
從規模上,他說:
整個信貸市場總體100萬億的盤子,而現在統計出來說小微貸款才600億的市場,太小了。
從成長性上,他說:
要說小微金融的成長性有多好,也很難說,因為金融跟監管的關係特別大。純技術上來說,這個產業絕對不複雜,但是要是真的那麼有前景,那些大鱷為什麼不行動?說互聯網金融即使有它的生命力,但利率市場化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話,很難。
從資本介入規模上,他說:
剛剛還有資本打電話問我。現在雖然他們關注度比較高,但有興趣和真正做還是兩碼事。VC還是處在學習的階段,問的人很多。
拿團購、網游、手游來說,都是有一家一動,其它風投就都跟進去了,一投幾十家。但現在做小微金融拿到投資的,一隻手也數得過來。紅杉2009年投的中和農信(中國最大的非銀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中和農信),到去年 2.5個億的資本,去年的利潤才1000萬,ROI才1‰。紅杉最近又給拍拍貸投了2500萬美元,可能是想補上中和農信在線上的短腿。宜信的唐寧也拿到了錢。除此之,沒有人拿到投資。
置身其中創業,尹飛為什麼要唱反調?他說自己不怕競爭者:「整個信貸市場是嚴重供不應求的,在小額貸款這個市場上發放貸款,其實我們的競爭比你們媒體要小得多得多,我們幾乎在發放貸款這個領域基本上是如若無人之境,我特別歡迎競爭對手來。」
怕什麼?怕的是整個行業成為出頭鳥。他解釋說:
這一輪互聯網、媒體對P2P高度關注,我們作為草根從業者心裡實際上很忐忑,我們不希望引起注意,讓大鱷們警覺而行動。我們希望他們看不懂,這樣會給我們多一點的機會。我們希望它們認為「這個風險太大了,成長性不好,監管層面看法非常不好」。
對監管的政策,我也是這個期望。我一直期望監管就保持現在這個樣子。如果期望着央行現在就開始發互聯網金融的牌照,那才是對我們這種互聯網草根的遏制。要是央行說,第一批先發20張互聯網金融牌照,肯定是發給招行、民生、浦發、華夏一類銀行,說不定馬雲那裡再發一張。那還有我們什麼事?
去年8月份,成立不到一年的網貸平台「人人貸」就得到了來自監管部門的「另眼相待」:銀監會辦公廳以內部通知的形式發佈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文件傳開后,引發了金融與媒體界對網貸公司的商業模式與金融風險的高度關注。
當時,在《中國新聞周刊》採訪中,人人貸的年輕合伙人李欣賀回應此事時態度積極:「我相信這一輪曝光對整個P2P行業會利大於弊。」李欣賀的「人人貸」公司由他和多位畢業於北大、清華、北航以及長江商學院的合伙人在北京共同創建,公司很輕,註冊資本100萬元。
《中國新聞周刊》在描述李欣賀的笑容時,用了「天真」二字。
互聯網金融,就算加上一個「互聯網」的定語,也是「金融」。其它互聯網細分行業里氣氛大多輕快、自由,即便是觸及廣電利益的視頻行業,監管框架也是隱於其後的,但在互聯網金融業里,你卻能明顯感覺到,監管紅線懸於頭頂正上方。也因為監管者的戲份太多,使得互聯網與金融的關係,市場前景更叵測,互相的作用也更為複雜。
這是為什麼所以尹飛說,自己2007年去研究小微金融的時候,就把可能要遇到的問題都已經列了一遍,連坐牢的準備都做好了。「這幾年,除了坐牢,我想見到行業的發展、產品和業務的發展、市場接受的程度、利率市場化,都在發生。」
----------------------------------------------------------------
以下是虎嗅與尹飛的聊天記錄:
小微金融的階段與玩家
虎嗅:互聯網金融市場在這兩年活躍了起來,是因為到了一個什麼階段?
尹飛:這一行里,用戶基礎是80后、 90后。我是70后,我很多同齡人到現在都還不網購的,他排斥互聯網。我們這代人會逐漸從經濟領域退出來。
80后已經成為整個市場的消費主體。這群人,已經很少的在傳統經濟領域消費了。他們現在買從頭到腳的所有東西都在淘寶,所以現在有了錢,也自然會提出金融需求:理財、貸款、保險。他喜歡在那裡動鼠標,你要是還開個銀行:「你們過來,存錢,排隊!」,這典型違反經濟規律。
而抱着電腦長大的90后這兩年剛上班,還很窮,等過了幾年,他們手頭活了,會對金融服務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全就是我們想不到的。所以3到5年內,互聯網金融必然會有很大發展。
小微金融,未來5到10年是個龐大的生態,裡面會有成千上萬的從業機構,有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除了信貸,還可能有保險等更複雜的產品形態。但整個小微金融的服務對象,始終會是農民、個體戶、小微企業,就是傳統金融行業服務不到這些人。所以,也有人用另外一個詞叫普惠金融來概括它。在這裡面,P2P只是其中的一種模式。
在這個市場里,即使不考慮持牌銀行,管理資產達到千億規模的公司也至少會出現10家,管理上百億資產的會有上百家。
所以,阿里、騰訊、新浪,我完全歡迎這些互聯網公司進入金融行業,佔據幾家比較大的位置。可能我和唐寧,也會成為幾家中等的、小型的或者大一些的。我也希望程序員做的那些小微網貸,有一定的市場。
虎嗅:但大公司不會更有競爭力嗎?這個行業很大一個問題是交易頻次,借款人的借貸需求不是高頻需求。可能像阿里、騰訊這種規模的互聯網公司,可以用它巨大的用戶量、用長尾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但你一個獨立創業公司怎麼解決優質借款人的來源呢?
尹飛:貸款業務是這樣,在一個區域範圍內,一般會有5%到10%的家庭會有貸款的需求,平均下來,他們大概3年產生一次貸款需求,所以你不能指望他每年都來貸3次款。不過,一次貸款業務我們基本上要吃一年,他每個月都會給借款人返一些利息。
另外從宏觀視角看,整個信貸市場是嚴重供不應求的,在小額貸款這個市場上發放貸款,其實我們的競爭比你們媒體要小得多得多,我們幾乎在發放貸款這個領域基本上是如若無人之境,所以我特別歡迎競爭對手來,但這個行業水還是有點深,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
貸幫的收入邏輯是:假設你是一個有理財需求的80后,你有5萬塊錢閑着,放銀行利息太低,我幫你理財。我會向你提供的小額貸款的投資機會,這貸款是經過我的信用評估的,我還為這個貸款做擔保,保證你的本金的安全。我向你收這幾種費用:
1,貸款項目資料給你,相當於一個調查諮詢費用;
2,你的資金的支付結算手續費,我們委託第三方支付公司代收,我在跟支付公司結算;
3,你的貸款放出去了,我們收貸后管理費,代替你去管理你的資產;
4,我給你作本金擔保,收擔保費。
幾項加起來,年化費率大概在6%到7%,而單筆貸款的年化利率大概在15%到20%。
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基金的GP,有時候碰見VC不理解我們的模式,我就跟他們講,我們是以VC的方式做小貸,人家做的是股權,我們做的是債權,就這區別,其他一樣的。
虎嗅:這麼多人做P2P,怎麼劃分大致的流派?
尹飛:這個行業里,有像我、唐寧這樣是金融行業出身,也有互聯網技術出身,所以也分成金融派和技術派。兩派之間就跟電商一樣,是有爭論的。我比較同意閻焱對電商的看法,他說過,你再電商也還是商,還是要按照零售業的本質來做。同樣對互聯網金融來說,本質還是金融,互聯網只是手段。所以我也特別同意唐寧在《財經》剛發的那篇文章。平時老是有人指責說唐寧的轉債權方式不是純正的P2P。有什麼不對?唐寧又不是一定要做P2P,他要做的是金融。在現在的框架下,P2P只是手段,目前這種情況下只能採取的手段。
互聯網技術派的優點則是快,他們還會認為,做網貸就是做一個交易的網站。但我想,他們如果學不會金融,他們還是做不了。你的網站有有註冊、有交易、有市場推廣,但是它還不是金融,它只是一個網絡交易平台,真正的金融應該躲在後面,有金融自己的流程。
比如說做貸款,我們必須要有貸前、貸中、貸后一整套的流程才可以。除了風險控制,最關鍵的還有定價——就是利率,你要考慮資金市場的成本,而不單單是從業者利益。昨天我在山東還和同行一起交流,他們認為,在市場上我一直做的利率比較低,但我推算的這個利率是從跟市場的接觸來推算出來的,應該是健康市場的利率水平。另外,像壞賬率的定義,也應該參考傳統銀行信貸的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這5級分類。但純做互聯網的一些人,連這個都還沒明白,就闖進來做了,在我們看來,他們還要有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
宜信、貸幫、拍拍貸,這三家在P2P這個小圈子裡是原創,代表了三個方向:
1,拍拍貸、人人貸為代表的做純網貸的。在借貸環節中,網貸公司只充當平台、中介的角色,允許個人和中小企業在線上以彈性交易的手續方便、利率彈性大,且期限靈活,個人和中小企業因此獲得了極為便捷的資金來源。
2,還有一類是貸幫和宜信這樣,線下做得比較多的。但貸幫跟宜信的細節區別又很大。
虎嗅補充:
宜信的做法是轉債權。宜信創始人唐寧曾公開承認,自己也是公司平台上的一名出借人。在債權轉讓時,唐寧將自有資金借給有小額資金需求的客戶,形成一種P2P的債權關係,隨後他再將通過公司平台將這一債權轉讓給有理財意願的客戶。他也強調,「每一筆轉讓都經過第三方的公證,不存在任何的虛構和造假。」
貸幫的做法則是緊盯農村市場。貸幫只在自己有線下分支機構的區域開展業務,業務範圍要在網點的「摩托車路程半小時以內」,並用傳統銀行信貸的風控體系來採集借款者的信用信息、作出信用評級,再放到貸幫網站上,供出借人參考。借貸交易發生時,貸幫網站的角色又恢復到類似拍拍貸的純交易平台。
互聯網與金融的關係
虎嗅:互聯網、金融其實是兩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它們的結合會怎樣影響對方?
尹飛:也不是所有金融都適合互聯網化。比如說大體量的公司如中移動、中石化,它可能發一筆債就100個億,涉及的金融業務非常複雜,需要動用幾家銀行組成銀團,還有投行參與,光律師就動用了一大堆 ,最後文件簽了1677頁 ,這種交易進行互聯網化,就沒有必要。
但是在小微貸款的領域,未來互聯網化的比例必須是非常非常高的。我覺得下一個5年, 80后、90后可以從移動互聯網渠道得到他所需要的所有金融服務。
而銀行層面,也可能在5到10年裡發生一個根本變化:線下分支機構,可能從銀行的利潤來源,變成虧損原因。現在銀監會嚴格控制着銀行開分支機構的規模,為什麼銀行還這麼熱衷於開網點呢?這是因為,銀行現在的盈利模型來自於利差的,而利差增長來自於資產的增長,資產的增長來自於銀行網點的擴張。所以,線下網點就是銀行的業務增長點。但5到10年裡,線下網點會成為銀行的成本,會成為它虧損的原因。這就像現在國美和蘇寧的門店一樣。到時候,1990年代農行從鄉鎮上撤出分支機構的事情,可能會重演。
虎嗅:其它被互聯網改變、或者基於互聯網新生的行業,絕大多數是完全競爭的,創新太快、監管跟進得慢,所以有政策束縛也不會那麼明顯。但金融這個行業太古老,跟監管的關係又太緊密,所以一旦跟互聯網結合,把這個領域裡的互聯網部分也帶得很笨重,感覺什麼都不對勁了。你展望的這個5年,來得及改變這些嗎?
尹飛:這裡面最關鍵的是,金融行業的定價機制被捆死了,使得這個市場很難做。但是,會放開的,我有信心,5年已經足夠長了,利率市場化是一定的。
現在,貸款的利率已經是市場化了,除了那個4倍的要求還在(民間借貸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不予保護),這個也一定會改的。
第二個,存款利率市場化也已經在推進,大額存單先在做試點。其實現在,銀行很多理財產品就已經是存款利率的市場化的嘗試。銀行跟你說理財,其實根本沒做,就是吸收了存款,相當於你買到了一張3到6個月的大鱷存單,銀行給你的年化利息給到4%、5%,遠遠超過了一年期定期3.25%這個水平。
在一兩年之內,關於大額存單的定價權應該可能會交給市場。先給大銀行一些過渡,提高一部分成本,看看你還能不能活得了,這短期還會推高貸款利率。活期這個是最敏感的,可能會最後一個放。利率市場化后,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儲蓄保險來對社會進行整體性的監管。它還得允許破產,等於把整個銀行領域市場化了,允許破產,允許新進。
利率市場化幾乎是所有的持牌銀行都是反對的。但要是不做這麼大的改變,我們的金融就會完了。美國本身金融就已經很強大,你想想5年後它會發展成什麼樣,難道還要再等一個金融界的Facebook 來把中國市場給吃了么?我們金融雖然大但不強,工行是全世界最大的銀行也是利潤最高的銀行,但是我自己推算,利率市場化后,它是虧損的。
原文網站 / 轉載自: 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