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網絡教育還在冷兵器時代

2012,網絡教育還在冷兵器時代

虎嗅註:繼請李成東寫年度電商觀察后,以下這篇文章相當於我們對在線教育的年度觀察。既然最近兩年這股網絡教育之風由美國吹來,我們不妨將中美情況對照來看。我們翻譯了美國教育觀察者Audrey Watters的一篇總結性文章 ,並此對照上中國的情況。
 
在文章的最後,Audrey Watters疑道:教育類科技創業公司是否被過分誇大、估值過高了?
 
但在中國,資本們顯然要表現得冷靜得多,相比起來,一些線下的培訓補習班,更能激起它們的瘋狂。在沒有資本熱炒助推的背景下,中國教育類科技創業公司,可能還在——儘管兵器已由生產工具分化併發明出來、但火藥還未發明並使用於戰爭的——冷兵器時代。
 
以下為Audrey Watters的原文與虎嗅旁註:
 
像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這樣顯赫的投資人曾經說過,「軟件在吞噬這個世界。」軟件——和互聯網——也在吞噬教育行業。去年我寫過《教育科技的十大趨勢》系列,當時把《教育科技的商業化》作為該系列的倒數第二篇。現在我接着這一篇來寫。我想從一點談起,如我們今年所目睹的,科技是如何改變教育這門生意的。
 
教育科技被炒熱
 
今年的重點話題是:因為硅谷技術革新而導致破產的教育機構。
 
去年我注意到新聞界對教育科技的報道有增多的趨勢,2012年這一話題在媒體中出現地越來越多。其中很多都着眼於那些顯著的教育科技趨勢:iPad、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社交媒體(利害兩方面都有)、在線學習還有MOOCs(大規模網上課程)。兒童是否依舊要學習手寫這一「舊時代」的兩難問題,等等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
 
教育科技的日益走俏尤其體現在該行業的出版內容裡面。比如,長期發行的刊物《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啟動了一個名為Marketplace K-12(12年制教育市場)的博客,專註報道「教育領域的商業趨勢和新興模式」。投資人Tom Vander Ark也在這個博客開了名為「創新」的專欄,撰寫文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科技博客新銳Edsurge從華盛頓郵報集團(Washington Post Company)和新學校風投基金(New Schools Venture Fund)募集了40萬美元。
 
綜合類科技媒體也插了一腿。過去兩個月Techcrunch上面有關教育科技文章的標題不勝枚舉。
 
創業精神和教育類創業公司
 
顯然,教育類科技創業領域在今年有了長足的進步。
 
這並不讓人感到驚奇。所有的條件都已經完備:更低的創業成本(要感謝開源軟件和雲計算技術)、移動設備在師生中的普及、傳統教育不斷提高的成本、科技的消費品化、教育科技的消費品化、即將施行的《美國共同核心州課程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和在線評估體系、投資早期科技創業公司的一股風潮、超酷極客范兒的流行、社會共同利益重要性的認識。
 
教育類公司創業者——今年特別的多——有的來自大學(比如今年初創辦Coursera的斯坦福教授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有的來自公司
(Sebastian Thrun和Craig Silverstein兩位從谷歌離職——前者創辦了Udacity,後者加入了可汗學院),有的來自K-12學校(課程市場網站TeachersPayTeachers.com表示用戶今年在該平台上的收入大概是1400萬美元,許多教育人士也紛紛開始自己的創業——只說兩個例子:Adam Bellow創辦了eduClipper,Jeff Scheuer創辦了NoRedInk)。教育類創業孵化器Imagine K12(想象K12)今年有兩個創業團隊出爐(一個在五月,一個在十月)。
 
如此多的創業者;如此多的教育類創業公司。
 
中國情況:中國的網絡教育類公司的創業者,來源相對集中一些:即互聯網公司或IT公司。而真正出身教育、進行網絡教育創業的創始人,還是占極少數。就像網絡教育觀察者於世博此前對虎嗅說的:「IT技術方面,(幾家網站)都還OK了,能保證在線教育效果的實時互動。但只要做過教育的人,就能感到——現在沒有哪個在線平台做到了相對理想的系統課程設置。」
 
資本表現如何?
 
還有很多的風險投資。
 
七月份,投資機構GSV Advisors發佈了題為「牆已倒掉:資本湧入教育創新」的報告,文中闡述「圍繞PreK-12、高等教育(Post Secondary)和成人教育等熱點,有很大的投資能量和熱情,這些領域和創新密切相關,資本有機會投資各個階段的新興公司。」
 
回顧2011年的教育類公司投資情況,GSV指出目前已經超過了「互聯網爆發期的最高點」——2011年有127家公司獲得融資,1999年則是106家。只不過創業公司的融資數額少一些——2011年平均每家公司900萬美元,1999年則是1300萬美元。
 

 
11月,投資分析機構CB Insight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教育類科技公司從風險投資那裡獲得了大約13.7億美元的融資。「平均每季度有53家風投機構注資教育類創業公司。融資交易活動在2011上半年達到頂峰,第一季度有80個融資案例,第二季度有85個融資案例,最近著名風投家Andreesen Horowitz向Udacity投資1500萬美元的交易備受矚目,表明融資空間依舊很高。在2011年一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這段時間裡,教育類科技公司平均每季度融資額為2億9千4百萬美元。」
 
重複一遍:2012年一季度有80家教育類創業公司獲得融資,二季度有85家。
 
與此同時,教育顧問Tony Bates認為,公共基金在教育上的投入規模縮小。比如,今年有大約47萬名學生被加州社區學校列入等待入學名單。
 
中國情況:相比之下,中國的教育類創業投資還是少很多。國內在這方面的投資統計數據極不完備,有幾個數據與線索可供參考。《中國經營報》報道,資本實驗室和「i黑馬」近日發佈的評測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共有9家(教育類)中國企業獲得投資。清科統計的2012年上半年私募市場投資行業分佈里,教育類投資僅佔5起,排在倒數幾位。

而具體到「網絡教育」,在清科披露的數據庫里,2012年都沒有關於網絡教育的投資事件。

再說一遍,這數據僅供參考。因為網絡教育零投資的統計顯然不符事實。以虎嗅採訪過的傳課網為例,就是在今年7月完成A輪融資,由貝塔斯曼投資。值得注意的是,曾經的IT名記劉韌,正持續在網絡教育投資里發力,並且有可能將來通過資本聯結予以上下遊資源整合。他不但一開始就是傳課的投資人並任董事長;就在這月,他任合伙人的DoNews工作室聯合阿米巴資本又宣布共同注資利為匯在線教育機構,劉韌任利為匯董事長。這是劉韌、阿米巴2011年10月投資傳課後,第二次聯手投資在線教育項目。利為匯本來是YY教育平台上的一大入駐機構,如此看來,今後自然會將重心放到傳課網上去。
 
教育科技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泡沫
 
「高等教育的泡沫」這篇文章的觀點去年已經深入人心了,特別是在硅谷。高成本的學費——時間和資金兩方面——不再物有所值了,因此這篇文章得到認同。這些學校的商業模式無法戰勝互聯網帶來的免費和低價優勢。
 
但是在指出高等教育行業一些問題缺陷的同時,尚不能確信許多教育公司(特別是創業公司)的商業模式會更加有效。
 
在「牆已倒掉」報告中,GSV判斷1999年獲得融資的106家企業中,有75%的公司未能完成「充足的投資回報,或者完全失敗。」並不讓人感到震驚的是,在那之後投資人一直不願意投資教育行業。
 
但是現在投資者們強勢回歸了。讓人不得不問我們今年是否(已經)在見證一次科技教育行業的泡沫,好像1990年代那時候一樣?換句話說,教育類科技創業公司是否被過分誇大、估值過高了?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會有投資的回報呢?(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我們才會關心這種問題呢?)
 
Frank Catalano在西雅圖科技博客Geek Wire(極客連線)的一篇投稿中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固然,在教育領域裡有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並且存在極大機會將智能科技應用於教學中,但太多的教育科技卻和教育毫無相關,被過分誇大,一旦崩潰將陷入失敗的黑洞。那可是一個引力井,能夠將視界上的一切都吸進去,不僅僅是糟糕的產品、貪婪的投資人和愚蠢的創業者,還包括每一個群體的自身權益——老師和學生都會被拽近這個大漩渦裡面。
 
中國情況:在商業模式方面,對大多數創業公司,中國情況可能更加讓人悲觀。在中國,這更是一個被線下與體制高度固化的市場。大家都看到今日(11月21日)即將掛牌IPO的YY旗下的YY教育如何熱鬧成功(據招股書,YY教育平台聚集500家國內教學機構和2萬個人講師,已舉行超過50000堂網上公開課,月活躍用戶量超過600萬),但不可忽略的是,YY教育是YY利用它在遊戲娛樂領域已經形成的技術優勢和用戶規模,搭起來的一個子平台,是對現成工具與聚集人群的再開發,但商業價值目前並沒體現出來,在YY的收入板塊中排不上號。YY如此,其他聚集人群規模小得多的創業型公司,更加找不到規模收入。


不過虎嗅接觸到創業者乃至投資人,對這塊市場的期望增速本來也不高。很多人表示這是一個有大前景、但無論如何也無法快速催熟的行業。

總結起來,中國在線教育行業,輿論探討的火熱程度大於資本之熱,普遍來說,創業團隊不像一些人擔憂得那麼浮躁;創業團隊的IT基因重於教育基因,線上基因重於線下基因。2011、2012年都只是起步之年,學生老師行為方式改變、教育資源的線上化,在接下來兩年才能看到更明顯的進展。
 
原文網站 / 轉載自: 虎嗅網

要得知最新科技消息,請留意派亞普科技創見!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