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你在腦袋裡想象一種不是大象的動物。
那麼,你想到的第一個動物可能就是大象吧。而如果我只是說「想一種動物」,沒多少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大象。同理,你越是想「不走尋常路」,走出來的卻往往正是再尋常不過的路。
初始想法會極大的限制創造力。這一觀點是由Steven M. Smith,一位認知心理學家(碰巧也是我父親),提出來的。他在一本書中總結道:
在創意思考中,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會對後續想法產生顯著的限制效應。即使這個初始想法本來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子,或者是用來推動創意思維的繼續,其對後續想法的限制性都是無法避免的。這類限制將會阻撓問題的解決並扼殺創新,要想克服此類限制,需要我們重新在新環境下審視最初的失敗觀點。
Steven還在另外一篇論文中研究了這樣一種現象:團隊頭腦風暴是如何演變成「集體僵化」(Collaborative fixation)的,即團隊里的每個成員都將注意力固化在最初提出的那一個想法上。
那麼我為嘛要提這回事呢?
過去這幾年,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創業亞文化」。一群年輕人,在大城市裡(尤其是舊金山和紐約)創業,一般都選擇在科技和媒體行業。他們會關注如TC一類的新媒體,看如《精實創業》一類的書籍,泡Quora,談YC和TED。我自己也在這種亞文化中浸淫了一段時間,因為有不少朋友都是工程師,其中還有 Peter Chang,一名媒體類創業公司孵化器的創始人。
寫到這兒,也許你會希望我接下來開始說創業者亞文化的種種不好了。不好意思,其實我是很熱愛這種文化的。這種思潮背後的精神能量是很讓人興奮的。創業圈中的人們大體是也非常不錯的,他們在做的東西有很多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在如今這個年代,當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都把時間花在諸如不必要的醫學測試,蠱惑別人去購買估價過高的金融資產,或者為了豬肉去遊說政府的時候,那些在TC Disrupt上蹦躂的選手才是如今的英雄。
不過,我對創業亞文化還是有一絲疑慮的。創業者如此頻繁而又近距離的接觸,會不會在這種亞文化中催生創新和廣泛協作呢?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在無意之中扼殺創新,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樣。在孵化器里工作,參加創業者聚會,看創業媒體,一直跟創業者交流,這些都有可能導致「集體僵化」。最終所有人想的都是一回事,即使他們想要做出點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後果就是,我們會看到很多長得差不多的產品:比如為小狗做的社交網絡啦或者是又一款移動社交照片分享應用啦。但是卻沒有一家能真正顛覆某個行業基礎構架的概念性突破,沒有一家真正有大願景的公司出現。
那麼怎麼辦呢?怎樣做才能防止這種亞文化反過來阻礙創新呢?Smith的研究給出了一條路:換一個環境。創業者需要停下手中的活,去別的地方轉轉,可以是其他國家,也可以是鄉下或者某個遠離創意核心的小鎮。或者不用刻意去某個其他地方,只需把自己從創業亞文化中暫時釋放出來一會兒,不去跑會,不去跟其他創業者交流,不去看TC。過一過自己的小生活,看看科幻小說,去工廠農田或者其他跟科技無關的地方轉轉。我非常確信做完這些事回來后,這些創業者會發現腦袋裡突然冒出許多自己從來不會有的點子。
有一位日本藝術家跟我說過:「呆在城市沒法想出新的東西。」我回道:「是的,但是呆在鄉村也很難同人合作。」我們都同意彼此是需要是不是互換下處境的。同樣的,我認為創業者也需要時不時換個環境,想要顛覆別人,得從顛覆自己做起。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下一個真正改變世界的孩子,別整天看36Kr了,抽空看看72Jin吧:)
via Noahpinion
原文網站 / 轉載自: 36 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