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很多行為遵循一些統計規律,在這個意義上人類93%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巴拉巴西《爆發》
「騰訊正將開放戰略推向移動互聯網」,這是小馬哥在2012移動開發者大會上傳遞出來的信息。
微信,騰訊目前最成功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也是互聯網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新軟件,號稱中國第四大運營商,它在這個開放戰略中將會扮演什麼角色,起到什麼作用呢?我的看法是:如果QQ和Qzone是騰訊PC端的大數據開放平台,那麼微信將成為騰訊移動端的大數據開放平台。
還記得一個月前微信團隊宣布微信用戶數突破兩億,當時中國智能機用戶數2.9億,也就是微信已經覆蓋了近7成用戶。業界在驚呼羨慕之餘也在關注微信未來發展道路,是打造一個精準營銷的媒體平台,還是做一個閉環的電商平台,或者兼而有之?
時間過去一個月,微信公眾賬號已經暫停了認證,(騰訊生活服務電商部副總經理)戴志康同學的微信會員卡推廣之路也是路漫漫兮汝將上下探索,因此對於微信的商業化探索很多人提出了質疑,小馬哥9月份在互聯網大會上提到的通過微信普及二維碼,布局O2O的目標還能實現么?我也抱着懷疑的態度,微信雖然有開放平台,但是那些接口只是淺層次的開放,無法滿足第三方開發者的需要,也就不具有很高的價值,但是這次小馬哥已經明確放出風聲,將逐步測試開放QQ的關係鏈,甚至有可能是微信的關係鏈,這讓我非常期待:依靠着龐大的用戶數據為基礎,用開放的心態做平台,微信的潛力絕對是可以被挖掘的,或者說和新浪微博真正的競爭從現在才開始。
先說說大數據
大數據可是自雲平台後最熱的概念了。隨着社會化媒體的興起,針對互聯網用戶數據的分析、營銷、挖掘產品越來越多,大部分是在為企業服務,或者用來做自身產品推廣,比較經典的案例就是美麗說、蘑菇街,而最近走紅的「啪啪」更是依靠着新浪微博的用戶關係迅速發展用戶,每天達到上萬的下載量。以上的大數據主要還是來源於PC互聯網上。
那麼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數據呢?
每個人可能擁有不同的終端,從Pad、手機到其他各種移動式終端接入到互聯網裡,在移動終端上產生的信息越來越多樣化,文本也好,圖片也好,語音也好,視頻也好,多點信息也好,結構也好,非結構也好,使用頻率非常之高,雖然PC互聯網上目前數據量肯定比現在移動互聯網更大,但較之PC互聯網,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數據本身的價值在於更完整和更生動的去描繪了一個互聯網用戶的生活軌跡。打個比方,在PC互聯網上我可以知道你不是一條狗,你可能對什麼感興趣,而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可以知道你每分每秒在幹什麼,甚至知道你在上大號,因為你一直online。
所以說移動互聯網上的大數據相比PC互聯網的大數據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數據的核心節點是人而不再是終端、網頁或ID;
2、動作更加實時性;
3、行為更加碎片化;
4、帶有地理位置信息;
5、數據更乾淨準確。
我在微信上做什麼
回過頭來看微信,作為騰訊在移動領域的殺手鐧應用,兩億多的用戶時刻在產生各種各樣文本、視頻、圖片、地理位置等各種非結構信息。
就拿我自己來說,忙的時候可能我一天都不會打開新浪微博,但是花在微信上的時間累計起來肯定超過兩小時以上,我會用微信跟好友和同事聯繫,看下幾個群里大家在討論些什麼,幾個科技博客的公眾賬號推薦的好文章,再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分享了些什麼好東西,如果我正在享受美食美景啥的,也會很樂意將這份美好分享給好友。可以說這些事情基本是目前每個微信用戶都在做的,最多是因為圈子或興趣愛好等不同看到的內容不一樣,但是這些信息基本上完整的描述了我一天的行為,同時還帶着地理位置(小馬哥說的騰訊LBS調用每天7億次,據我所了解的情況,微信在3.5億以上)。
微信從1.0版最初的一個聊天工具到取代運營商短訊和語音通信,再到類似Path、Qzone的熟人社區,再到現在公眾平台的移動營銷,財付通的移動支付,還有QQ郵箱、QQ新聞、QQ音樂、美麗說等插件,微信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而與此同時它的用戶數據積累也是在快速的增加,數據的豐滿度也在快速的提高,也越來越貼近微信最初開發時的想法——一個私人信息數據中心,而且由於微信本身是私密空間的閉環交流,主要交流都是點對點的,也就減少了很多PC互聯網上因為水軍、機器等產生的垃圾信息干擾,所以微信的大數據是非常有價值的。
開放微信數據的巨大能量
微信就是為移動互聯網而生的,擁有的數據也非常吻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特點,但是憑藉騰訊自己現在是沒有辦法利用好這些數據的,或者微信最多是接着走QQ的老路,賣會員賣各種鑽賣廣告賣遊戲啥的,PC互聯網時代騰訊做電商、搜索什麼的都失敗,到了移動互聯網上小馬哥希望能夠靠着微信有所建樹,可是所謂的「二維碼+賬號體系+LBS+支付+關係鏈」的O2O閉環體系推動的並不順利(照搬新浪微博上的企業賬號到微信上用戶很排斥,商家很受傷,原因就是微博是基於信息關係,微信是基於用戶關係的),估計也是前面設想的那些方向進展的不順利,小馬哥想既然自己守着金礦卻開採不出來,乾脆我把金礦開放了,大家一起來搞,我收點過路費場租費,或者合資辦廠啥的。
想象一下微信兩億多的用戶數,相當於三分之一的中國移動手機用戶、整個中國聯通手機用戶、兩個中國電信手機用戶,把這些用戶數據開放出來將會爆發出多大的能量?創造多大的價值?
截止今年6月,騰訊開放平台的分成收入已經超過10億元,按照最高分成比例35%來估算起碼也是30多個億營收,目前這些還只是來自於線上的收入,當微信數據加入后將直接開啟O2O通道,估計營收翻10倍都不止,如此巨大的金礦怎麼去開採,個人覺得可以有以下幾個方向:
1、客戶關係管理。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推出后業界褒貶不一,用戶接受程度也不高,但並不影響微信作為小商家的初級CRM來使用,杭州武林路幾個賣女裝的老闆就用微信加了一群老客戶,朋友圈裡發發新款,微信上進行售前售後服務,如果開發者再能提供點延伸服務,線上支付通道打通,這個閉環就成了。
2、富媒體應用。類似微語音這類變聲插件雖然目前還很小眾,但是隨着用戶個性化需求的上升,各種基於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的應用將會層出不窮。比如為媒體製作一個圖文混排模板,可能還帶上視頻、音頻,後台還可以做數據分析等。
3、關係鏈管理。不可否認微信通訊錄已經慢慢等同於我的手機通訊錄,裡面也不再僅僅是好友和家人,還有同事、客戶等社會關係在裡面,另外還有微信群、公眾賬號等,如何管理、分享或者搜索期待開發者的智慧。
4、線下數據分析和商業決策指導。目前為品牌商家做數據分析的大部分還是通過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做線上影響力分析或者事件營銷等。有了微信用戶數據后就不只是提供這些了,甚至你可以去影響商家的經營決策,諸如:A店只賣包子,B店只賣牛奶,現在通過微信數據告訴A店,來買包子的人通常在之前或者之後會去B店買牛奶,而且人數不少,頻次很高,那麼A店可以也搭賣牛奶,或者乾脆收購了B店,這些在以前pc互聯網時代是無法想象的。
5、基於地理位置的線下商家搜索。這方面微信已經在悄悄的做了,查找附近的人里現在除了普通用戶,還有微信會員卡商家,個人以為這塊做得還是比較糙,內容也不夠豐富,期待開放后能有更多的商家、更好的體驗,這絕對是個NB的O2O入口,我之前寫的《Passbook讓我歡喜不讓我憂》里有提到過微信是浮雲,那是因為它那會兒還不夠開放,如果這塊完全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微信只做用戶數、管理標準和支付環節,大量的線下資源將通過各個第三方應用對接進入,那麼可以大膽預測微信將成為中國最大的O2O平台,小馬哥的O2O夢想也能順利實現了。
6、基於用戶行為分析的精準推薦。騰訊當年是做SP起家的,那麼多年來雖然SP日落西山,但是垃圾短訊依然天天騷擾着我們的生活,其實那些信息本來是有價值的,只是收到的人並不需要這些信息所以成了垃圾,而現在通過對微信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后,就可以給需要的人發送需要的信息,不再是垃圾,同時這部分也將成為O2O的重要渠道。最後想提的是大數據開放平台願景很好,卻也存在用戶隱私泄露,用戶被騷擾等隱憂,但是我相信小馬哥會在這方面如他自己保證的那樣,把資源開放給所有的移動開發者的同時,建立很好的管理機制,這是三贏的,對用戶有益、對平台有益、對開發者有益。
尾聲
「1972年倪匡寫的《規律》一書中,描寫了特務機構花了三年時間拍攝了幾萬張康納士博士日常生活照片,然後做出日常行為分析曲線圖,同時附上土蜂的行為分析曲線圖郵寄給他,讓博士發現自己的生活規律和土蜂的生活規律完全一樣而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繼而自殺。」
在這個大數據爆發的時代,每個人的行為規律都被記錄成數據,都可以找到規律做出分析,巴拉巴西寫的書里反覆強調的就是人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而來源就是大數據,那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么?
關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領域、O2O領域,歡迎交流@青龍老賊
原文網站 / 轉載自: 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