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創業很難。
這是我們這一代創業者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老一輩的一聽到,下一句回應便是:在哪裡創業不難?
十年前畢業後不久就已經立志要創業,當時心中真的有一團火,熾熱得 physically 也感覺得到。當時 RSS 剛開始,就搞了一個跟 Google Reader 差不多的東西出來,叫 newsy.com 。這個域名還是整晚沒睡在網上 bid 回來的。沒多久 Google Reader 出現,就投降了。十年過去,回想好像沒有哪個 RSS reader 的 startup 爆紅過。
當年看著香港的成功例子,有兩個的名字特別深刻:EditGrid 和 aNobii。而且他們的故事仍傳誦至今。
一年多前我終於全職創業,香港 startup 的風氣開始形成,我亦有幸置身其中。大伙兒當時的建議包括如下:
- 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 lean startup. 失敗要快,不斷測試市場
- 融資要膽大,不用business plan,夠膽隻身跑去矽谷就行
- Seed round US$50K, Angel round US$500K
大家也摸索了一段時間。輾轉到了現在,試過不同的 startup project,對香港了解多了,也到過亞洲不同地方了解比較;見證不同的創業團體急速冒起,也見證不少同業放棄重投職場。
我覺得整個過程十分難得,也讓人迅速變得成熟。有火是必須的,但同時也必須踏實。若現在你問我,對香港的 startups 有什麼創業建議,我會列舉如下:
首要的,搞好公司現金流。
接 project 也好,賣魚旦也好,公司沒錢賺很難長遠運營下去。而且也較難找人投資。試試以自己實力,賺第一個HK$10K,我保證你對金錢的看法會跟之前很不一樣。
找天使投資,必先找熟人。
找家人朋友投資較難為情嗎?不好意思,這是香港,中國人之間的信任沿於關係,市儈一點,血緣關係也是你既有的資產。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的生意,怎麼要怕輸掉他們的錢?最近我在香港、台灣等地見過的天使投資人,談久了後大多都告訴我:他們基本上只投朋友。
產品未成形,勿找人投資。
天使投資人其實不大理你是否做IT,賺到錢就行。在矽谷也許你做到個 prototype 就足夠去見VC,在香港你最好先有業績,拿出實際營收才可說服人。花大量時間找VC是否划算見仁見智,但太早期就到處跟人說概念又不簽NDA,人家未必抄你的橋,但也未必會投你。
深化人脈關係
我可以說有很多朋友,但也可以說我沒有幾個朋友,我認為這是我的缺點。人脈廣是一回事,當你有需要時會出手幫你的,才是真正的人脈。有多少人願意無條件refer你給自己的投資者?交換名字、相約吃飯喝酒不難,如何令彼此真正互相信任,這需要時間。
別做夢發達
打工時很流行一句:中了六合彩明天就不用上班了。
之後看著矽谷一輪A輪融資已有這個數額,還好過中六合彩?請別做夢了, 想發達請繼續買六合彩。搞startup先需要挨,能獲得A輪投資的公司創辦人,我敢說絕大部份已經歷千錘百鍊,沒有哪個還是抱著想發達的心態。
先做好苦力
最近我的海味過大禮生意好,我經常到處搬運禮籃,試過一次徒手搬十個禮籃由尖沙咀回沙田。
太太轉述我媽問:現在Peter有見報有點點名氣,讓人見到他搬搬抬抬會不會很難看?
我的答案是: 若有人在街上碰到我搬東西,我會很欣然迎上去說:這就是創業。
別再抱怨
我跟大家都有犯的錯:經常抱怨。怨香港政府幫不了忙,怨投資者少,怨某某政府機構做得不夠好,怨地產霸權,香港經濟向股市樓市傾斜。這些都是事實,是要接受,而且我們星斗市民做不了什麼。不是有了 Startup College, StartupsHK, Startup Weekend 等就可把整個局面扭轉。但我們已經做得很好!有了我們這些力量,環境才會慢慢轉變,對比亞洲其他地區,我們並不落後。
不同地方城市,對創業的策略均不同:
- 矽谷裡IT創業就是主要產業;
- 北京人多,金融房地產IT全部都搞,也不為過;
- 杭州有市政府大筆資金注入支持創業公司,硬性資助相信可收短期效果
- 台灣較technical,創業生態還在成長,不少本土startup 歸向點是被雅虎收購
- 星加坡有政府資助成立 matching fund,吸引亞洲其他地方的創業/投資人,摃杆式發展產業
- 日韓比較以電訊商主導,大的投資者公司不少都是電訊背景
香港呢?我們法制和稅率吸引,成立公司不錯。資金也充裕但可惜沒多少流入創業產業。但為創業者,做好產品和市場是必然的。融資方面要不可將資金從樓市搶過來,要不就先讓公司發芽,再移植到矽谷/北京繼續發展。觀察所得,我認為後者較為務實。
各位同業朋友怎看?歡迎留言評論。